中大考研论坛_中大考研_中大考研信息(kaoyansysu.com)

标题: 精简高效!肖四精缩和记忆框架之马原卷 [打印本页]

作者: 海阔天空    时间: 2020-4-8 10:25
标题: 精简高效!肖四精缩和记忆框架之马原卷
  肖四可谓是众多考生的救命稻草,其很大概率押中考研政治题目大家早就明白。肖四预测的内容包含了考研政治主观题的绝大部分重点,每年4套题,每套题5个大题,共20题,为了帮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背完肖四,小编整理了肖四精缩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忆吸收,今天是肖四马原卷,一起来学习吧。

  一、第一套肖4卷马原大题

  ►问题1:水与岸的关系体现了哪些辩证法原理?

  原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水与岸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事物,而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精缩的答案:

  原理: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相互联系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背,关键词助记)

  结合材料的描述:水与岸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事物,而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不用背,看看肖大是如何说明“材料体现原理”的)

  对于精缩答案的说明,教你理解一遍:

  a与b相互有联系...(所以)...a与b相互影响...(导致)...a与b的变化、发展。(联系到影响到变化,把这个过程理解了,答案很好背。)

  马原大题标准的答案模式:原理+结合材料描述该材料如何体现了这个原理(说服批卷人材料体现了该原理)。该答案的构成便是如此。

  ►问题2:材料中的事例对我们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有何启示?

  原答: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精缩的答案:

  与其说是“启示”,还不如说是“怎么办?”

  启示1: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启示2: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事物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

  启示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背,利用关键词助记。)

  对于精缩答案的说明,教你理解一遍:

  首先,你要知道,问你“启示”,一般就是问你“怎么办/“措施”

  其次,肖大大出此题的目的不是“真考了这个材料,问了这个问题,你能默写答上”,而是给你积累马原题回答怎么办的素材。所以,嗯!这三点好好背。最后,我们把前2点理解一遍。

  联系、发展的观点:万事万物普遍联系,即便是对立的事物也有联系,所以有了后面的“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亲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指不定会成仇人呢,这是发展的观点,所以有了后面的“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历史的眼光: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比如,千万不要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以前的事物哦。好,再回上面去背一遍,是不是简单多啦~

  提醒:

  此为马原题回答“启示”、“怎么办”“措施”的素材。同学们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哦。

  ►问题3:人的“进”与“退”以及江与岸的和谐共生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原答: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们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精缩的答案:

  启示1: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启示2:我们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背,利用下划线关键词助记。)

  提醒:

  马原题若涉及“环保、人与自然、美丽中国”等话题,答案素材取材如下:

  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3、我们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二、第二套肖4卷马原大题

  ►问题1: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原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因此,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也要结合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精缩的答案: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背1)

  原理2: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背2)

  结合材料的描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怎么办:这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也要结合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背3)

  对于精缩答案的说明,教你理解一遍:

  普遍性:某些矛盾所有国家都有...对应...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普遍适用。

  特殊性:某些矛盾只有某些国家有...对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马原大题标准的答案模式:原理十结合材料描述该材料如何体现了这个原理(说服批卷人材料体现了该原理)。

  ►问题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原答2:真理来源于实践,具有客观性,但它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这不仅在于真理本身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也在于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精缩的答案

  原理: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相对性指任何真理有自已使用的条件和范围。(背1)

  结合材料的描述。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背2)

  收尾(我们应该怎么办?):这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背3)

  对于精缩答案的说明,教你理解一遍: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以它是绝对与相对统一!

  因为具有相对性(一些内容过了时间,或到其他国家并不适用),所以它又是发展、开放的理论。

  因为它是发展、开放的,所以我们对它要即坚持(普遍真理),又要发展(写出适用本国和当代实际的内容)。

  提醒:

  政治答题,并不是真题问你什么,你真的只答什么(太老实不容易得分哦)。这在毛概、史纲、思修等题特别明显。

  比如问你“是什么?”,你不能只答“是什么"这单一知识点,正确的做法是:把所有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重要性、意义、关系等)在你脑海里检索一遍,能答上的角度、你觉得有话说的角度都要答上。

  本题不仅回答了原理,还答了“怎么办”的角度。

  ►问题3:说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原答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是)第一,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第二,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第三,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所谓良性互动是指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或者说两者之间形成相互激发、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这种良性互动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精缩的答案:

  第一,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背1)

  第二,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背2)

  第三,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完成。(背3)

  对于精缩答案的说明,教你理解一遍。

  这是回答“关系”的套路:

  a对b:实践为理论提供源泉;

  b对a: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南。

  a与b共同:要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再增加一个角度(要求我们怎么办:共同努力。

  三、第三套肖4卷马原大题

  ►问题1:运用所学认识论原理评析材料1中的“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

  原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因为感性认识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不深刻这一局限性,所以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入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受到“回声室效应”影响的人们,如果只是接触相似的人群、获取有限和片面的信息,不做深入的思考和论证,就容易陷入“信息茧房”,难以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

  ♦精缩的答案:

  原理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由于它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认识,所以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背1)

  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是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原理2:感性到理性飞跃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背3)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背4)

  结合材料的描述

  受到“回声室效应”影响的人们,如果只是接触相似的人群、获取有限和片面的信息,不做深入的思考和论证,就容易陷入“信息茧房”,难以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不用背,看看肖大大是如何说明“材料体现原理”的)

  对于精缩答案的说明,教你理解一遍:

  “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初级阶段,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亟待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概念:认识高级阶段,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

  如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需要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如何获得呢?——实践、调查;

  2、顺口溜(也是书上知识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问题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精缩的答案:

  说明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背1)

  说明什么是检验真理:检验真理,即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理解背1,这句不用背,能说得出来)

  说明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将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的活动;它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背2)

  结论: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精缩答案的说明,教你理解一遍

  真理:主观、客观的符合一致。

  检验真理:检验主观、客观的符合及符合程度。

  实践: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物质活动。

  所以:实践(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活动)是检验真理(检验主客观是否符合)的唯一标准。

  懂了哈?理解完后再背精缩。

  ►问题3: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新思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原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新思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正是这种认识运动在现实中的体现。

  ♦精缩的答案: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背1)

  认识世界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任务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背2)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背3)

  提醒:

  本题出题目的为积累“认识论”素材。

  涉及三个原理: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世界的目的;

  3、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四、第四套肖4卷马原大题

  ►问题1: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体现了什么原理?

  原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基本矛盾作用下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就是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精缩的答案:
        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背1)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通过背1推出这句,可不背,掌握上下逻辑)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时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时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关键词记忆本句)

  怎么办:这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适用生产力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符合客观规律。(通过关键词记忆本句)

  对于精缩答案的说明,教你理解一遍:

  只记一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好记吧?

  把这句反一下得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两者相适应,促进发展;两者不适应,阻碍发展。

  我们要怎么办呢: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让它们适应。

  ►问题2:为什么说“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

  原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党政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层建筑就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

  ♦精缩的答案:

  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时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时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1的答案)

  结合材料的描述:党政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上层建筑的改革也是不断发展的,不是一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

  对于精缩答案的说明,教你理解一遍:

  因为: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

  2、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经济不是“一下子发展好,以后再也不用发展”。

  所以:

  改革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此题不需要背,理解后能把意思写出来就行。

  ►问题3:运用唯物史观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原答: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精缩的答案:

  句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背1)

  句2: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背2)

  提醒:

  1、重点是辩证法和认识论;

  2、近年来考唯物史观几率增加,因而该背的还是需要背,该积累的需要去积累。





欢迎光临 中大考研论坛_中大考研_中大考研信息(kaoyansysu.com) (http://www.kaoyansys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