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王霄冰(民俗学)
http://www.sysuyz.com/UpLoadFiles/image/20180726154352_4771.jpg基本情况王霄冰,女,1967年生于浙江省江山市。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1991年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民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陶立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留学日本,在爱媛县松山大学学习经营管理学一年。1993-1997年任日本爱媛县国际贸易中心中英日文翻译。1998年前往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汉学,副修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日本学,博士导师:顾彬(Wolfgang Kubin)。2003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h.D.),留校担任顾彬研究室科研助手。2004-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字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臧克和。2005-2010年,慕尼黑大学亚洲学院汉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持多项课题研究。2010年12月,由中山大学以“百人计划”引进,任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设课程• 民俗学概论(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文化人类学(本科生,核心通识课)•人类学影视作品研究(本科生,核心通识课)• 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硕士生、博士生)• 外国民俗学史(研究生、博士生)• 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博士生)• 民间信仰专题研究(硕士生)主要著作(一)专著1、《服饰与文化》(合著,第一作者),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2、Zwischen Moderne und Tradition(德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张承志评传》),Peter Lang国际出版公司,2004年。3、《玛雅文字之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南宗祭孔》,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二)编著1、《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合编,第一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年。2、《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民族出版社2008年。3、《广义文字学研究》(合编,第三主编),齐鲁书社2009年。4、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英文,《中国古代的时间和仪式》,合编,第一主编),德国Harrassowitz出版社2009年。5、《传统的复兴与发明》(合编,第一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主要论文 (一)期刊类 1.“民间故事中的考验主题与成年意识”(合作,第一作者),《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2.“从成年主题故事看民间故事的层次结构”(合作,第一作者),《民间文艺季刊》,1989年第3期。3.“论汉字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功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4.“玛雅文中的异体字类型简析”,《中国文字研究》第6辑(2005)。5.“Text und Kanon”,minima sinica,2006.2。6.“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7.“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8.“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9.“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10.“Ancestors in Maya and Shang Chinese inscriptions”(玛雅和商代契文中所见之祖先,Daniel Grana-Behrens&Xiaobing Wang-Riese),in:Paideuma,vol.54(2008),pp.129-149.11.“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励耘学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2008年第1期。12.“德语圈海外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第一作者),《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13.“Das Bild der Ahnen”(祖公的图像),载Menschenbild in China.Jahrbuch der DVCS 5,Wiesbaden:Harrassowitz 2009,pp.165-185.14.“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15.“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以祭孔大典为例”,《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16.“仪式的建构与表演——2011清明节曲阜祭孔与祭祖活动的人类学考察”,《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17.“影视中的乡土想象与国族认同——以德国的‘家乡电影’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18.“玛雅人的‘他我’观念与纳瓜尔信仰”,《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5期。19.“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在德国——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全球化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6期。20.“本土宗教研究的人类学视角——以儒家祭祀文化为例”,《宗教人类学》第四辑(2012年)。21.“玛雅、阿兹特克历法与世界末日神话”(合作,第二作者),《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22.“民俗文化的遗产化与本真性问题——以‘九华立春祭’为例”,《民俗研究》2012年第6期。23.“浪漫主义传统与中国民俗学者的责任”,《民俗研究》2013年第2期。24.“中国春节在欧洲”(上)(合作,第一作者),《节日研究》2013年第2期。25.“德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理念与法规”(合作,第二作者),《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收入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委托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文化保护法研究专辑2》2014年12月。)26.“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第一作者),《文化遗产》201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5期全文转载)27.“从《祭孔乐舞》看“非遗”的舞台表演及其本真性”,《民族艺术》2014年第4期。28.“公祭的语义衍变、古今形态与当代实践”(合作,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29.“大小传统理论视野下的礼生“叫礼”习俗”(合作,第二作者),《文化遗产》2014年第5期。30.“祭孔礼仪的标准化与在地化”,《民俗研究》2015年第2期。31.“浪漫主义与德国民俗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32.“公祭节日与当代城市人文空间的构建”,《文化遗产》2016年第1期。33.“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民俗研究》2016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34.“‘妈祖信俗’:四海同拜的民间信仰”(合作,第一作者),《世界遗产》2016年第3期。35.“唐家湾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珠海城市人文景观的构建”(合作,第一作者),《珠海潮》2017年第4期。36.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体系的建立”(合作,第一作者),《文化遗产》2017年第5期。(二)文集类1、“‘Langwaehrend’oder,ewig’?Die Bedeutung des Wortes yong und das lineare Zeitkonzept im frühen China”,in:Zurück zur Freude.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und Lebenswelt und ihrer Rezeption in Ost und West.Festschrift für Wolfgang Kubin,St.Augustin: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 2007,pp.393-410。2、“Das kulturelle Gedaechtnis Chinas:Formation,Zerstoerung und Wiederaufbau”,in:China und Lateinamerika.Ein transpazifischer Brückenschlag,Berlin: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2007,pp.137-163.3、“图腾主义的终结:列维-斯特劳斯如是说”,《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年。4、“仪式语言与语言仪式”,《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年。5、“文字的物质载体及其社会功能”,《广义文字学论集》,齐鲁书社2009年。6、“Concepts of Future in Early China”,in: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Wiesbaden:Harrassowitz,pp.169-188.7、“Zukunftsperspektive und Geschichtsbewusstsein in altchinesischen und mesoamerikanischen Hochkulturen”,in:Das kulturelle Gedaechtnis Mesoamerikas im Kulturvergleich zum Alten China,Berlin:Gebr.Mann 2009,pp.41-75.8、“公祭节日与gongm**建设——以当代祭孔为例”,《耕耘与收获——陶立璠先生古稀华诞纪念文集》,学苑出版社2010年。9、“德國傳教士眼中的曲阜孔廟與釋奠禮儀”,《‘世界的孔子:孔廟與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2010年。简体字版收入叶涛、刘慧主编《2011’泰山东岳庙会国际论坛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孔子庙祀期考”,贾磊磊、杨朝明主编《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1、“Popular Religious Elements in the Modern Confucius Cult”,in:Philip Clart(柯若朴)主编:Chinese and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s《中國民間宗教民間信仰研究之中歐視角》,台湾博揚文化事業2012年。12、“中日韩祭孔礼仪之比较”,康保成等著《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与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13、“Globalization vs.Localization:Remaking the Cult of Confucius in Contemporary Quzhou”,in:Thomas Jansen,Thoralf Klein,Christian Meyer(eds.)Globalization and the Making of Religious Modernity in China,Brill Academic Pub,2014.14、“中国における孔子祭儀礼の形成と中日韓での伝承の比較考察”,松尾恒一主编《東アジアの宗教文化超境と変容》,東京岩田書院,2014年。15、“2012年度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报告”,张士闪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6、“2013年度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报告”,张士闪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4》,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年。17、“2014年度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报告”,张士闪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5》,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年。18、“‘記憶の場’としての族譜とその民俗的価値”,松尾恒一主编《東アジア世界の民俗:社会·生活·文化変容する》,勉誠出版社,2017年。19、“Folkways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Question of Authenticity—A Study of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Festival in Jiuhua, Zhejiang Prov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宋俊华、比尔·艾伟、黄永林编《文化对话:中美非物质文化论坛》,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20、“Chinese “Kazakh Aqin Aytis”in Germany :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n ICH Item”,宋俊华、比尔·艾伟、黄永林编《文化对话:中美非物质文化论坛》,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 (三)翻译类1、“圣人笑吗?——评王蒙的幽默”(德)顾彬,《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2、“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社会——对记忆的记录及其发展”,(德)扬·阿斯曼著,《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收入《广义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3、“多弦的琴——唐人的记忆与回忆”,(德)顾彬著,《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4、“Orakelknocheninschriften und die Religion des chinesischen Altertums”,(中)臧克和著,in:minima sinica 1/2005.5、“中美洲地区文字、数字和度量衡系统的产生与演变”,(德)白瑞斯著,《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修改版“中美洲地区文字系统的产生及演变”收入《广义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6、“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和死亡观念”,(德)白瑞斯著,王霄冰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7、“仪式的定义”,(荷)Jan A.M.Snoek,《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年。8、“神话——仪式主义学派”,(英)Robert A.Segal,艾青、王霄冰译,《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年。9、“世界濒危语言的抢救和复兴——以美国南加州卡维亚语的记录与分析为例”,(德)白瑞斯著,王霄冰、刘明译,《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10、“当代西方文字学研究”,(德)白瑞斯著,《广义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11、“语言系统与文字系统”,(德)彼得·艾森贝格著,《广义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12、“文字与书写材料”,(德)阿莱达·阿斯曼著,《广义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13、“Comparison of the Chu and the Qin Art of Selection.A Study Based on Excavated Documents”,(中)刘乐贤著,translated by Xiaobing Wang-Riese&Hannah Rehle,in: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Asiatische Forschungen 153),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2009. (四)书评短文类1、“Besprechung von Shang Jinlins Ganjue Riben(Japan erleben)”,in:Orientierung 1/2004,S.155-157.2、“Drei Tagungen zur chinesischen Sprache und Schrift”,in:Orientierung 1/2004,S.157-160.3、“文化记忆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社会科学报》2007年2月6日。4、Book review“Thomas Heberer:Doing Business in Rural China.Liangshan's New Ethnic Entrepreneurs”,in:Asien 111(April 2009).5、词条“Fei Ming废名”、“Feng Jicai冯骥才”、“Feng Zhi冯至”、“Gao Xiaosheng高晓声”、“Gao Xingjian高行健”、“Gu Cheng顾城”、“Gu Hua古华”、“Guo Lusheng郭路生”、“Guo Moruo郭沫若”、“Han Dong韩东”、“Han Shaogong韩少功”、“He Qifang何其芳”、“Jia Pingwa贾平凹”、“Jin Yong金庸”、“Lao She老舍”、“Liang Shiqiu梁实秋”、“Lin Yutang林语堂”、“Liu Binyan刘宾雁”、“Liu Xinwu刘心武”、“Zhang Chengzhi张承志”,in:Marc Hermann,Henriette Pleiger,Weiping Huang,Thomas Zimmer(eds.):Biographisches Handbuch Chinesischer Schriftsteller.Leben und Werke.Walter de Gruyter,2010.6、“Buchbesprechung von Monika Gaenssbauers Confucianism and Social Issues in China–the Academician Kang Xiaoguang.Investigations into NGOs in China,the Falun Gong,Chinese Reportage,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 Orientierungen”,in:Orientierungen,2012/1.7、Book review"Gene Cooper,Tha Market and Temple Fairs of Rural China:Red Fi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3",in: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 vol 41/2(2013).8、“德国人的‘乡愁’与家乡文化保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8-19\008.9、“唐家古镇的保护开发与珠海城市人文空间的构建”,《珠海特区报》,2015-09-27\008.10、“也谈人生礼仪研究的实践性”,《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1期。11、“我与美国民俗学的邂逅”,张举文、宋俊华编《亚民俗: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科研项目2004-2005“玛雅文字与古汉字的比较研究”,上海市博士后基金。2005-2008“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古代中国与中美洲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跨学科合作项目。2007-2008“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及其祭孔礼仪研究”,浙江省衢州市政府委托项目。2008-2009“哈萨克阿肯对唱:文本、仪式与表演”,德国教育科研部中德合作课题。2009“现代中国的祭孔礼仪与孔氏家族”,慕尼黑大学青年女学者基金。2009-2010“以孔子为祖先——晚清至今以来中国政治和社会变迁中的孔氏家族与祭孔礼仪”,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常规项目。2011-2012“民族国家语境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欧洲的理论和经验与中国的实践”,中山大学“百人计划”资助项目。2011-2012“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研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2012-201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4-2015“唐家湾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珠海城市人文空间的构建”,珠海市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社科规划课题。2015“珠海城管微电影拍摄与制作”,珠海市城管局委托项目。2015“珠海特色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模式探讨”,珠海高新区项目:2015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重点调研课题。2015-2016“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保护与UNESCO《公约》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委托项目。2016-2021“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6-2020“非遗保护的中国标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术交流(一)学术兼职• 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2007-2008)•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兼职教授(2010-2012)• 平成24、25、26年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共同研究员(2012-2014)•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兼职教授(2013-2015)• 《文化遗产》副主编(2015-)• 《民间文化论坛》编委(2014-)•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2016-)(二)参与组织的国际会议2005 国际学术研讨会“亚美古代文明中的文字与仪式”,于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举行。2007 国际研学术讨会“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古代中国和中美洲的文化比较”,于慕尼黑西门子基金会会所举行。2009 国际学术研讨会“传统的复兴与发明:后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宗教场所与礼仪的重构”,于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举办。2009 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第16届大会分组会议“1860年以来德国民族学的中国研究”(中德合作),于云南大学分会场举行。2010 国际学术研讨会“哈萨克阿肯对唱与中亚口承传统”(中德合作),于波恩大学俱乐部举行。2012 中德双向交流学术研讨会“宋元以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仪式与艺术”,于德国慕尼黑西门子基金会会所举行。2013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于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2013 “第二届中德中国文化研究论坛:大传统与小传统”,于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三)近年参加的学术会议2014 国际学术研讨会“汉字文化圈文化之‘和而不同’,于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2014 国际释奠学研讨会,于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举行。2014 国际学术论坛“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于青海格尔木市会议中心举行。2014 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记忆之场的东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2014 国际论坛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重阳与亚洲孝道文化”,于湖北孝感湖北工程学院举行。2014 “民俗学的学术资源再认识:哲学之根与他山之石”,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举行。2014 首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行。2015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课题启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举行。2015 第二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大昆仑文化”,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2015 中国民俗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民俗学会主办、辽宁大学协办。2015 学术研讨会“城市化进程中节庆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国音乐学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办。2015 国际论坛“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2016 国际论坛“民俗から考える東アジア世界の現在——資源化、災害、人の移動”,日本民俗学会主办,中国民俗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协办,于日本福冈大学举行。2017 第七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社会治理:新思想、新实践、新境界”,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17 学术研讨会“传统节庆文化论坛”,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山东大学主办。2017 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中国民俗学会主办、贵州民族大学协办。2017 国际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问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获奖情况2006年获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的“浙江海外留学英才奖”。2011年专著《南宗祭孔》获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07-2008年度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特别奖”。2016年荣获中山大学“2016年度科研业绩突出贡献个人奖”。此文章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官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