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应该准备哪些复习资料,如何正确利用?
教材、大纲、真题、预测题和模拟题、以及笔记、视频课程是考研复习最重要也必须具备的六大类资料,21考研的小伙伴一定要准备好,有效使用并发挥它们的价值。一、教材建议各位考生不要忽略教材的重要性,仍要以课本为中心,熟读课本、背诵名词解释、背诵课后题为复习方略,着重记忆重点章节的相关概念,对课本要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对课后题必须要掌握,很多专业课的题都出自课后题,因此着重提醒各位考生注意课后题,假如没有正确答案,可以联系专业课老师,进行询问。二、大纲1.新旧考纲需对比建议大家都依照最新的考纲和大纲解析,再对比去年的考纲,把增加、删除或修订的考点整理出来,要做到不遗漏任何一处的变化。不要机械地归纳,而应该在整理中逐渐领悟考纲新变,同时结合自身的水平,对自己所需的复习进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2.细节变化勿忽略面对细节变化,我们应首先弄清微调的类别范围。是针对内容,还是体例。是只有表述字句变动,还是数量上的增加。接下来,我们应该注意这种细节变化是单独存在的,还是前后有所呼应。如果在几处细节变化里,能够找到同样的调整逻辑,可能意味着此处考点或考察重点发生了变化。最后,我们一定要明确细节变化的最终影响,换言之,就是这处变化对于考试的最终影响。帮助自己更好地做出复习上的应对,熟悉考试方向与命题思路。3.用考纲制定策略,用练习落实考纲所有的对考纲理解,最终也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看书与练习之中,用练习检测自己的考纲复习状况,找出忽略的、没完全弄懂的,或者理解错误的知识点,让自己的复习效果达到最优。注意,考研公共课及统考类专业课考试大纲公布时间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左右,各院校专业课大纲公布时间与各院校有关,公布时间不固定,但是一般也是9、10月。考试大纲里主要包括研究生考试科目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考试形式以及试卷结构,是最直接的备考计划,是考研成功的保障。三、笔记这里先说下专业课笔记应该注意的几点:1. 看完书再做笔记无论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都应该把第一遍看书当做是一种预习,主要是要大家了解这些全新的知识哪里是重点和难点,这样可以使接下来做笔记时可以更全面、更到位一些。 2.不要抄书 以建议大家用自己的话来对知识进行概括,如果觉得自己概括不到位或者书上有大段比较好的原话,那就在自己概括的基础上,在旁边注明参考哪本书的哪一页。 3.笔记要有留白 特别是第一遍时可以留多些,这样就方便以后在原有笔记上进行补充,另外,如果没办法拿捏留白尺度的话,用便利贴进行补充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4.按照真题总结专题 真题的论述或者简答题涉及的知识点往往分散于专业课的各个参考书中,研究这些题目可以将原本独立于各个书本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也会为你总结知识专题提供思路和方向,使专业课涉及的各种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5.学会使用笔记 这一点尤其重要。对笔记进行强化记忆,尤其在后期复习阶段,教材之类的基本可以放下了,主要复习材料除了真题就是笔记,临考前更需要对笔记进行全面梳理。四、真题1.把握命题风格因为每年的同一章节往往是由同一位或几位命题人命的题,从而可以藉此洞察他们的命题风格,例如是重能力、重基础、还是重应用,书本知识还是延伸扩展知识等等。如难易程度、考查趋向,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以及是否存在偏、难、怪等现象;2.明确考试的题型例如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题型类型;通过分析真题,就可以分析得到历年考试什么题型最受关注、什么题型最难答等,从而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提请注意,并在实际练习中,有所侧重关注。3.预测考试范围和考试的高频考点通过对真题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知识点同一个学校隔几年都会考,甚至每年都考。相同专业同档次的学校专业课也会反反复复考。这些反反复复考的知识点就是老师容易出题的地方,需要考生高度重视。五、预测题、模拟题1.切忌贪多求快预测题的完成上切忌贪多求快。由于近年来考研大军逐年增加,冲刺期市面上的模拟题可谓鱼龙混杂。考生首先要擦亮眼睛选择优质的预测题来帮助巩固知识点。其次就是不能贪多求快,不要一口气做完,模拟题买来就想赶紧完成检验自己的知识,打乱了以往的学习规律,其实这是对整个考研备考是很不利的。模拟题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做一套总结一套,弥补知识点的漏洞、不足,争取每套都有所提高,这才是完成模拟题的最终目的,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不利于知识的吸收。2.以题为教材模拟试卷解析题中的许多材料都是命题老师精选的、与最新最热时政相关的,有些模拟题中材料部分的精华内容还会做高亮,因此考生们在题目完成之后可以当教材直接学习、记忆。由于热点时政是各个考研辅导机构老师和真题命题老师同时参考的,因此重要时政背景材料是共享的。考场上涉及时政的真题材料考生们一定在模拟题中见过。六、视频辅助除了以上所述,有选择性地听取一些考研视频课程,可以收获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多样形式的学习也会让学习过程更充实、更利于知识的吸收。
页:
[1]